首页 电商 正文

什么叫O2O

扫码手机浏览

00:00
--:--
文/黄科就导读:人的真正使命是生活,而不是单纯地活着,O2O也如此,不是单纯从线上到线下的引流,而是实现线上线下的互通你我的生活。O2O的四种模式:1丶 线上交易到线下体验(online to offline)用团购去···

图片来源@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文/黄科就

导读:人的真正使命是生活,而不是单纯地活着,O2O也如此,不是单纯从线上到线下的引流,而是实现线上线下的互通你我的生活。

O2O的四种模式:

1丶 线上交易到线下体验(online to offline)

用团购去理解这种方式就没错了,团购成功的本质就是现实了薄利多销,从产业链的角度去思考就是通过节省运营成本实现盈利,通常用于消费淡季,单品爆破丶品牌宣传等。不过值得注意一点就是,团购不是谁都适合去搞,纵观所有做的好的团购,其品牌知名度都有足够的好,或者消费者对其产品的认知度已经有足够的高,这俗称“占便宜”,但也有一种例外就叫做“减低试错成本”这种消费模式,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是非常适合像我这种没钱又想装逼的青年,打个比方:哥在七夕约了一个陌生妹子去看电影,由于对妹子的辨识度不是很有把握,那我可以选择团购两张(5星级商场)正佳广场的“夜”场电影票(共56块),为什么要选择夜场,屌丝们就不用意淫了,关键是可以减低试错成本,假如我像个傻丝一样,装着高富帅,去到正佳电影院门前就买票,估计我的成本就要200块了,花费不要紧,怕就是遇上凤姐版的梦中情人,试错成本可不是单纯的金钱那么简单了,还有那颗曾经满怀期待的心与伤不起的节操。

2丶 线下营销到线上交易(offline to online)

这种模式被广泛应用在知名的互联网企业,如淘宝丶凡客等,看起来非常简单,但非内行人士还真看不出水深,其实这种手段风险很大,因为这种做法是反互联网企业基因的行为。为什么这样说呢?拿淘宝来开涮,淘宝能发展起来靠的是什么?靠马云?靠团队?靠营销手段?通通放屁,靠的是我们这群“敢试错”的屌丝客户群体,但也没办法,谁叫我们是爱贪便宜的主,阿里在做淘宝之前,干的是外贸B2B平台,无非就是把我们中国的制造产品放去外国换一个马甲贴上一个“NIKE”标签,于是有一个人主动提议,为何不偷偷把这些代工产品上网上卖给消费者呢,俗称“串货”,这样淘宝就有了一个卖家了,接下来,我这种经常活跃在互联网的屌丝不经意发现,哎呦妈呀,NIKE原价360,现在只卖60(这就是伟大经济学里面提到的6+1微笑曲线理论),我摸一摸口袋只有100块,预算买电影票约妹子的56块,只剩下44块,不够支付60怎么办,接下来伟大的阿里旺旺救了我,经过我的三寸不烂之舌,成功把卖家说服44块把NIKE卖了给我,于是我马不停蹄地赶去邮政付款(估计90后没经历过淘宝前期孩子们不知道当时的支付宝就是需要邮政的淘宝卡的),其实当时也是很疑虑的,假如这个支付体系出错怎么办呢?岂不是我剩下的44块都会没,好在当时淘宝找到伟大中国邮政银行帮他们做了一个信任品牌背书,我这个屌丝才勇敢地踏出第一步,成功拿到NIKE服装,去和妹子啪啪去了。第一个难点:有些企业没有把线上交易的支付信任体系做好,就贸贸然进入O2O,就算线下营销做得再好,也没人敢在线上消费;第二个难点,线下营销的成本就是空间资源,如地铁广告位丶店面等,由于资源稀缺,成本极高,假如没有足够的钱钱,你怎么玩?为什么互联网公司要找风投就是这个原因了,现在你去看看,“梦芭x”电商品牌广告,你还能在地铁上看见吗?

3丶 线下营销到线上交易再到线下消费体验

这种模式一般是中介操作为主,以苏宁丶国美为代表(某些知名的团购品牌也是,这里就不展开讲了),它们走的就是电商领域最流行的一个词:平台战略。但其平台战略跟阿里腾讯的不一样,阿里腾讯注重的到手产品性价比,而这种模式更注重的线下的服务体验,因此像我这种比较懒的宅男屌丝群体来讲,不太适合,因为这种模式客企双方既要消耗时间成本,又要损耗空间成本,普遍来讲毛利都相对比较高。讲到这里,有一些屌丝们跟我抗议说:有些品牌的客单价不高的,比如说正佳电影票。我答:这就对了,他们这样做无非就是让你这个屌丝做一下“托”,赚点口碑费而已。做这种服务体验的目标客群精准地分为几种:1丶爱装逼的屌丝;2丶二十四k纯高富帅;3丶被逼的屌丝(被白富美逼的,被老婆逼的,被压力逼的等),因此在这奉劝那些刚开打或准备打“平台战略”的企业家们要注意,别以为他人啪啪都很爽,假如你的目标客群不够精准,毛利不够高的话,劝你还是嚓嚓比较合适。

4丶 线上交易或营销到线下消费体验再到线上消费体验

这种模式两次提到了“消费体验”,我在强化一下“消费体验”的定义,是指一个在使用产品或享受服务是体验到的感觉及认识。我搜寻了脑海的认识所有企业,也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案例去剖析它,唯一想起一个就是可口可乐,但这个案例一点都不成功。原因一:可乐更多是靠线下推起来的;原因二:可乐的消费体验更多在于味觉的感受上,对周围的环境讲究不高;原因三:他们通过把可乐卖出去,然后给消费者一个登录码,让消费者进入可口可乐自建的虚拟世界进行角色扮演游戏,但这种游戏一点都不成功。我个人认为这种模式更适用于“异业联盟”合作中使用,把线下体验和线上体验的工序分开,线下体验的部分交给传统企业,而线上体验部分交给网商,我非常期待能有一个企业能够把线上和线下打通起来,把虚拟世界实体化,把实体世界虚拟化,是万达还是阿里,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原创,如需转载及媒体发表,可微博联系作者!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