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Unsplash,基于CC0协议!
田间地头万亿级争锋:互联网巨头与垂直玩家共舞 供应链能力考验底层逻辑
流量的引入与盘活,这个小游戏功不可没。
同样被安置在一级入口的还有京东的东东农场、拼多多的多多果园。“一分钱拿走一箱水果”的社交小游戏背后,似乎不只是巨头对于流量的渴望,背后更是藏着电商巨头窥探万亿市场规模的野心。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走访芭芭农场玉溪冰糖橙种植基地时了解到,今年是阿里数字农业第一次自营做冰糖橙,目前该基地已销售出3000吨冰糖橙。
位于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县城的菜鸟共配中心
图片来源:每经实习记者 王郁彪 摄
而该种植基地位于哀牢山东麓,“褚橙”最早也是在此地种植的。2002年,褚时健扛着锄头走上哀牢山种起了橙子。时间回到2020年,与当年“面朝黄土背朝”的景象不同,在一场草莓AI种植竞赛上,4支分别在阿姆斯特丹、北京、南京和昆明,远程控制产业园内智能化温室的AI队伍大获全胜。
从品牌化销售到数字化生产,从田间到餐桌,整个价值链条都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巨头思维的融入与万亿市场形成共振,在“不太性感”的农业领域,一场无声的较量开始了。
做农业像“煲老鸭汤”,没有短期KPI
记者梳理发现,阿里的农村战略从正式提出开始,就已被放在集团战略的高度。随后包括新零售等战略的提出,对农村战略也形成了一定程度的补充。
2014年,阿里成立乡村事业部以聚焦农村业务,农村战略由此成为与高科技(大数据和云计算)、全球化并列的阿里面向未来的三大战略之一。2016年,阿里加码新零售战略,涉及物流、商品、供应链、营销等全方位的数字化改造,为后续农村战略的布局打下基础。2017年8月,阿里提出“亩产一千美金”计划,协调内部资源及业务板块,进一步对农村战略予以聚焦。2019年,阿里农村战略升级为内需战略,新成立的数字乡村与区域经济发展事业部成为阿里巴巴深耕县域市场、体现其生态协同效应的重要窗口。
“阿里做农业没有短期KPI,这个业务就像‘煲老鸭汤’一样,我们做好了打硬仗的准备。”阿里集团副总裁、阿里数字农业事业部总经理李少华表示。事实上,阿里数字农业事业部是一个相对较年轻的团队,去年9月份成立。
之所以说做农业业务像“煲老鸭汤”,在李少华看来,一方面是因为其需要重投入模式,即以产地仓为核心的自营数字农业模式;另一方面是因为需要深入农业源头端以及农业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与每一个农民、企业一起承担整个产业的风险。将其作为长线任务,用三年、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再去收获成果才更加合理。
在《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走访阿里数字农业昆明产地仓时,该产地仓运营负责人王锡球告诉记者,云南昆明产地仓面积为10500平方米,包含1500平方米冷库,6个冷库,可以存储1200-1500吨水果,目前定位是2C,即消费者在阿里各平台下单后,农产品从此地发往全国。
记者注意到,该仓内有一条两通道分选线,其中还安置了可进行糖度测试的分选设备。李少华指出,目前每个产地仓,仅分选设备的基础投入就为3000万元起步。
而前期大规模的投入与后续较长的收获周期,也让巨头外的其他企业难以涉足。
正如阿里云数智化转型解决方案团队负责人戴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电商本质来看,由研发、生产、物流再到大B、小B、C端全链路的情况下,阿里是做平台方,将路径做得更短,直接从生产到大B端等。而链路变短后中间的损耗自然就会变小,在这个过程中,农户的收益会有所提高,对于平台方自然也会产生一定的收益,但农业板块并不是阿里“赚钱”的主战场。
而在回答“阿里加速在农业领域的布局步伐是否受到外部市场竞争对手的影响”时,戴涛则告诉记者,外在因素更多的是响应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的号召,阿里作为电商领域代表企业之一对相关发展指标的推进有责任和义务。
他举例道,“如农业数字经济占农业增加值比重由2018年的7.3%提升至2025年的15%,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占农产品总交易额比重由2018年的9.8%提升至2025年的15%,农村互联网普及率由2018年的38.4%大幅提升至2025年的70%。”
巨头争锋搅动市场:“不太性感”的农业又香了?
商务部发布的《中国电子商务报告2019》显示,2019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为1.7万亿元,较2014年的1800亿元规模扩大8.4倍,占全国网络零售市场份额的15.99%。其中,农产品网络零售额高达3975亿元,同比增长27%。乘着新经济业态和新消费形式崛起的东风,掘金“下沉”市场的农村电商近年来呈现迅猛发展之势,农产品上行通道亦不断被扩大。
中商产业研究院表示,2020年我国农村网络零售额因疫情影响增速有所减缓,但整体规模在政府不断助力刺激农产品消费下,仍有望实现增长势头,初步预计将超1.8万亿元。
肥沃土壤上,以淘宝特价版、京喜、拼多多等为首的主流电商平台开始在广袤的农产品上行市场展开一系列较量。当然,不只是巨头间的争锋,垂类市场上的玩家也迎来了发力期。
12月15日,物农网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上市首日高开59.6%。其招股书显示,成立于2015年的物农网主营C2F(Consumer To Farm)订单农业,以消费者的需求为主导,直接对接农副产品源头进行认购、认种、认养,农户根据销售订单组织安排生产。收入结构方面,物农网以谷物、食油和调味料的销售为主,其在2018年、2019年及2020年上半年的收入占比分别为52.1%、49.6%及43.3%。
而无论是电商巨头还是垂类市场上的玩家,其凭借深耕行业多年沉淀下来的供应链能力都能以“优质优价”在销售端形成一定的壁垒,但要想推进整体农业板块的发展,最难的部分仍在供给端以及流通环节。
事实上,我国大量的农产品生产往往在西部(西北部、西南部),但消费端在东南沿海或者中部地区,这就需要大规模的供应链投入,而受农产品本身特殊性影响,很多时候流通企业并不愿意全方位的解决流通环节的问题,因为风险太大。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李少华坦言,在整个农产品价值链条上农民的投入是55%,占比最多,但在农产品增值环节只有22%是农民获得的。在中端销售端基本平衡,20%左右投入获得20%增值,广泛的增值被流通环节消耗掉了,最终呈现出来的则是流通环节真正有效投入仅20%左右。
以菜鸟新平县共配中心为例。记者在走访时注意到,该共配中心由当地5家快递公司整合形成的,兼具产地仓和物流快递配送中心的功能。对多家快递公司进行操作上的整合的是“溪鸟共配系统”等技术的支持。据共配中心申通负责人介绍,目前该共配中心每天能派发冰糖橙订单就有2万个,一天能分发七八十吨的农产品。
已然相对成熟的分拣、储运以及系统技术的应用只是农业产业数字化的缩影。各式无人机、智能设备对生产活动的介入,或许能够在不久的将来让广大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苦劳作的农民“直起腰”。
比如涌现出一众初创型企业及相关产品的农业机器人领域。Business Wire曾预测,2025年全球农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206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22.8%。而也正是当下,农业无人机代表企业大疆、极飞的无人机正在田间地头施展拳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