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欧洲鼓励新能源汽车,有什么杀招?
”无论是在短期内的出货量,还是在长期的保有量方面,欧洲都会超越中国;如果再考虑到欧洲车企长期的技术底蕴,欧洲地理位置带给新能汽车的便利性,中国要想夺回“龙头”位置,希望非常渺茫。平心而论,第一、龙头这些词儿看着高大上,实际上不是什么好词儿,我们有太多产业都被这些“虚词儿”给引入歧途了。事实上,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就有那么点儿歧途的感觉。好在,来自全球的经验教训都在提醒我们:新能源汽车要走正道儿,包括电池续航技术 、充电桩建设、补贴政策等等,都需要冷静思考之。
其实,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还挺快,加上补贴政策的推动,令我们很快就冲到保有量全球第一的位置。但补贴营造出来的盛世,多少有些虚火,在真正的考验面前,非常容易熄火儿。相比之下,欧洲在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时候,则是由管理者恩威并施,胡萝卜加大棒地引导企业前进。如今回头看看效果,基本上都是非常有效的“杀招”。
善用补贴,欧盟把钱花在刀刃上?
回顾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历程,欧洲和中国的起跑时间大致类似,但两者却选择了截然不同的政策道路:“中国迷恋补贴,真金白银地投入,令老百姓感受到强烈的实惠。”于是,出租车、专业滴滴司机纷纷选择新能源汽车,而限号、限行这些措施也常常会对新能源汽车网开一面,使得越来越多的家庭也尝鲜电动汽车。如你所见,中国的新能源汽车野蛮生长,但问题在于,野蛮中我们根本来不及补强技术,造成“虚火”局面。
相比之下,欧洲管理者有更多选择。十年前,他们确定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时候,并没有提出高额的补贴,而是直接收紧汽车排量标准,比较流行的一组标准是截止到2015年,新登记上市汽车的二氧化碳不能超过130g/Km。而到了2021年,这个标准要压缩到95kg/Km,此标准一出,立即遭到宝马、奔驰这些著名车企的强烈反对。但抱怨归抱怨,闹归闹,车企为了生存,只能割肉花重金开发新能源技术。毕竟,靠古老的燃油提供动力是很难达到最新的排放标准的。而且这个标准会覆盖到整个欧洲联盟,包括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这些国家几乎都有“车企扛把子”。既然标准统一,谁有本事,谁有竞争力,谁就能活下来;总的来说,欧盟的战术运用得还算得当,既刺激了欧洲车企向新能源研发转型,又能适度地把握之,不至于令其垮掉。
其实,中国管理者未必没有想过利用高压标准来敦促车企进行新能源技术的研发。但必须要顾及到国内企业的技术底蕴。欧洲车企随便拎出一个来就是奔驰、宝马之类的大咖,就更不要提劳斯莱斯这些豪车了。在没有充足底蕴的状况下,高压政策会带来巨大的风险。况且,即便是欧盟也不敢一直施行高压政策,他们逼着车企开发出越来越多的新技术之后,也开始了大规模的补贴。
大概是看到疯狂补贴的副作用,中国之于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日益降低,可以说是大幅度滑坡。前些年,新能源车主还能拿到最高14万元的补贴,“真香”味道飘满全国;连年萎缩之后,补贴仅能维持在3万元左右。相比之下,欧盟国家的补贴开始纷纷加码,车价高于4万欧元的电动汽车,可以获得大概6000欧元的奖励,而且这个补贴依旧处在上涨阶段,更令人羡慕的是,欧洲车企的技术优势正在非常明显地显现出来,再加上补贴的催化作用,使得欧洲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一个相当良性的正向循环。
欧洲vs中国,两种车企策略的撕咬和对抗
欧洲是现代文明的发源地,在汽车领域也早于中国,动不动就是百年车企出来硬抗,而且他们向来重视长期规划,基本不会追求“过快、过热”的行业发展。于是,他们会先沉淀技术,再在适当的时候,祭出一些类似补贴之类的催化性杀招。中国车企则不必忌讳,我们向来有追求“过热、大型发展、短期见效”的发展模式。好在,我们也经常在如此激荡的文化中创造出奇迹,如高铁、基建、5G等领域。但是具体到新能源汽车领域,在一轮潇洒激越的发展之后,更应该平静地面对差距,迎头赶上。
事实上,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确存在“大而不强”的状态,但我们有着全球最强大的政策支持。如此支持在未来焦灼的竞争中非常重要。
首先,国家鼓励新能源开发的态度没有变,也正在逐步渗透到一些核心的电池领域。比如目前大热的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已经做出一些更先进的电池技术,以保证电动车的续航。两家企业偶尔有争论,但国家层面势必会大幅度支持。毕竟,谁能率先解决电池问题,谁就能成为新的世界首富。有人开玩笑说:要是有企业能搞出“可控核能”,装到汽车上永远续航;第四次工业革命,大概率要围绕“能源”展开;其次,充电桩的建设也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点之一,在这个方面,中国也有着非常独特的优势。地球人都知道中国基建的伟大,我们用15天的时间,就能造出一栋30层的大楼。现在,又提出“新基建”的概念,其中比较重点的一块就是新能源充电桩的建设。事实上,干这些大事,大规模地投资,没有点儿政策资金,基本上是搞不定的。本次的新冠抗疫、核酸检测、病人的治疗,欧洲、美国、印度等地搞得一塌糊涂,而中国却能用制度优势快速控制。两相对比之下,势必会引发资本的流向转变,越来越多的国际投资人,将会更青睐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