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运营 正文

三星Note系列回顾:脚踏实地的“攀登者”

扫码手机浏览

三星Note系列回顾:脚踏实地的“攀登者”近日发布的Note 20系列也由大屏的开创者蜕变为行业生态的集大成者,从最初的S Pen布局到如今的安卓机皇,Galaxy Note系列从无到有扎实攀登,逐渐走向行业顶峰。Galaxy Note···

图片来源@Unsplash,基于CC0协议!

三星Note系列回顾:脚踏实地的“攀登者”

近日发布的Note 20系列也由大屏的开创者蜕变为行业生态的集大成者,从最初的S Pen布局到如今的安卓机皇,Galaxy Note系列从无到有扎实攀登,逐渐走向行业顶峰。Galaxy Note20系列国行发布在即,而这一切的辉煌要从2011年说起。

01大屏旗舰的起点

三星Galaxy Note在2011年10月IFA(柏林消费电子展)上正式亮相,5.3英寸的大屏超越了主流手机4英寸的机身尺寸。这部手机还配备支持压力感应的触控笔,被称为“平板手机”,其跨界试验的属性不言而喻。

图片来源:Apple Explained

在小屏盛行的时代,初代Note最初被认为不适合日常使用,但最终Galaxy Note上市仅9个月销售量达到1000万台,证实了大屏与商务并不是小众的细分领域,而是片未被发掘过的广袤市场。

Galaxy Note在突破屏幕尺寸的同时,整体配置同样属于高规格。大屏的设计方案自然意味着内部可以有更多的空间容纳大电池,所以它拥有当时手机市场少有的2500mAh大电量与超长续航。

初代大屏旗舰的意义还在于进一步提升了手机的阅读浏览体验,配合触控笔,让更多的用户看到手机在娱乐工具之外的实用价值。

在初代的基础之上,2012年8月Galaxy Note II上市,你可以将之理解为前作的全面改良版。新一代的Note将屏幕扩大至5.5英寸,采用素质更高的AMOLED面板,同时处理器、电池、内存等方面也迎来更新。

最重要的是,三星进一步释放了S Pen的潜力。由最初的256级触控感应升级到1024级之后,S Pen流畅的书写体验在当时无疑是开创性的。增加的AirView功能使得S Pen悬停在屏幕上,就可以预览邮件、相册、视频和日历;并且随着Galaxy Note II屏幕尺寸的增大,S Pen在交互上新增了多窗口下的任务处理,网页浮窗和笔记速记功能都是新一代的S Pen的创意玩法。

Galaxy Note 3于2013年秋季发布,屏幕也再次增大到了5.7英寸,并将屏幕分辨率首次提升到了1080p,其背部采用仿皮革材质,机身更为轻盈。

经历两代的沉淀,三星Galaxy Note的生产力属性在Galaxy Note 3上得到全面爆发。Galaxy Note 3不仅配备一块5.7英寸的超大屏幕,而且S Pen触控笔操作也迎来飞跃式的升级。在S Pen拔出后,手机屏幕上自动弹出扇形图标,三星首次引入浮窗指令。

并且Galaxy Note 3改用Micro USB 3.0接口,传输速比Micro USB 2.0快了10倍,极大提升了资料传输体验。

此外,还有一部Galaxy Note 3的“青春版”发布,具体规格可以参照参数表,可以算作是Note系列初期少有的多版本机型。

从设计、交互到硬件,诸多升级意味着三星对Note系列的注重。伴随着Galaxy Note系列的成熟,三星定下Galaxy S和Galaxy Note的双旗舰策略。依靠三星电子全产业链的优势,Galaxy Note系列得以搭载行业顶级的屏幕、CPU、CMOS等元器件。

无论是配置还是创新,两个系列相互继承,交替领先。关注新品发布会时间的读者应该能发现,上半年的旗舰机发布由Galaxy S系列开启,而下半年基本就是Note系列先声夺人。

02大屏化放缓、深挖体验的Note机型

以Note系列的发展进程来看,后续的Note4、Note5乃至Note7都将屏幕尺寸保持在了5.7寸英寸,三星进入Note系列体验的完善阶段。彼时大屏旗舰的势头正盛,每一代Note新机的发布也都能够吸引足够关注度。

在Note 4身上,三星通过金属材质的边框等系列设计提升展现了强大的工业设计能力。方正的机身匹配商务属性,多风格的配色也为Note系列吸引了更多受众。 并且Note 4还配备了QHD分辨率屏幕,屏幕体验再次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S Pen提升到支持2048级压力感应,书写体验和触控延迟增强后,触控笔的压力、角度以及笔锋粗细等细节达到控制自如的水平。随拍图文编辑,以及类鼠标的拖动交互操作,都进一步深化了Note4身上的生产力属性。

与Note 4配置相同的Galaxy Note Edge采用了单边的曲面屏设计。曲面部分不仅仅能够显示常规的通知,还能作为功能按键的拓展选项。曲面屏工艺与设计在当时都具备一定的开创意味,可以说引领了后续的智能手机设计风向。

得益于前后双玻璃和金属材质的使用,Note5整体成熟的工艺处理使得机身极为圆润,背面的曲面设计也使得Note5更具高端质感。值得一提的是,在Note5上三星首次引入无线充电。

S Pen触控笔的升级之路还远未停止,在Note5上S Pen采用了弹出设计,仅需轻轻一按自动弹出,无需手动拔插。结合息屏速写功能,拔出S Pen屏幕就会自动弹出手写板,便捷性上升到新的台阶。

在这个阶段,三星Galaxy Note系列就着大屏旗舰的势头,围绕触控笔与屏幕的体验更迭,使其成为最受瞩目的旗舰机型之一。

03全面屏趋势下的大屏系列

此后发布的Note8采用全视曲面屏设计,将屏幕扩大到了6.3英寸,屏幕分辨率为Quad HD+,设计上的改动在于Note8将指纹识别移到背面。

更新至Note8,三星在S Pen的运用上显得越发熟练。动态信息、智能多截图、三星笔记以及息屏快写等功能做得更为精致。在手机市场配置和性能趋同,软硬件体验拉不开大差距的情况下,Note系列一以贯之的触控S Pen成为三星攻克市场同质化的有力武器。

2018年8月,三星Galaxy Note 9搭载6.4英寸的Super AMOLED全视曲面屏回归,它还是三星首款搭载The New Bixby的手机产品,在保留上一代Bixby的语音、视觉、主页、提醒四大主题功能的基础上,还进一步提升与三方应用的适配程度。

在常规的硬件升级之外,S Pen成为产品的亮点之一。最新的Note9在传统触控笔的基础上,开发了SPen 的蓝牙模式,同时笔尖精细到0.7mm的水准。蓝牙的加入对于交互的改进是革命性的,比如遥控摄像头拍摄,点击S Pen中间的按钮,便可以充当手机的快门;又比如遥控演示文稿,用S Pen切换幻灯片,甚至S Pen还具备录音功能。

事实上,整个行业向全面屏进发的趋势给后续的Note系列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三星则是结合自身的强大工业设计能力,从屏幕设计到软件交互屡屡突破,展现出机皇级的产品力。

04日臻大成的Note系列

在Galaxy Note10系列上,屏幕曲面弧度进一步减小,方正整齐的设计语言成为最亮眼的标识。Note10系列取消了3.5mm耳机接口,与此同时带来了6.3英寸的FHD+分辨率屏幕(Galaxy Note10)与6.8英寸的QHD+分辨率屏幕(Galaxy Note10+)。

挖孔屏的设计使得Note10系列的屏幕体验更为极致,硬件层面的升级之处还有全系搭载UFS 3.0闪存和超声波屏幕指纹。此外,经过设置后用户能够通过旋转S-Pen进行相机的变焦操作;与AR涂鸦功能结合,用户可以借助S-Pen为照片增加动态绘画、效果和动画的效果;用Galaxy Note10系列录制完视频后,还可以立即在手机上用S-Pen进行编辑。

Note10这个系列也是史上机型最多的Note系列,还包括一部Note10 Lite,在保留了居中挖孔屏等设计之外,Note10 Lite搭载了全系最高容量的电池与更灵活的存储配置,算是另外的区分点。

回到最近的Galaxy Note20系列,在该系列的海外发布会上,我们可以看到Note20系列增加了一股微妙的奢华感,采用了淡雅的中性颜色。120Hz刷新率、一亿像素以及新增加的超宽带技术(UWB)的支持仍然体现了三星强大的硬件实力。6.9英寸的AMOLED屏幕也能够显示更多的信息,并为文档编辑提供充足的操作空间。

在Galaxy Note20系列中,S Pen还加入了5种UX界面操作手势,可以通过S Pen实现返回、返回主页等动作指令。新版的S Pen在搭配三星Galaxy Note20 Ultra使用时可以实现仅为9毫秒的低时延,搭配上Note20 Ultra高达120Hz刷新率的屏幕可以实现更为精准流畅的书写体验。

整体来说,三星Galaxy Note20系列机型具备可以满足轻度移动办公需求的性能,更专注于进一步打造的生产力体验。在视频拍摄、移动办公等方面针对生产力应用进行了深度优化,其产品形态设计也更为注重打造稳重与舒适的特性,Note系列日臻大成。

写在最后

在三星GalaxyNote系列的迭代过程中,行业顶尖配置的堆砌是该系列能够成为旗舰的基础 ,为Note系列向行业顶峰攀登提供动力的则是三星作为供应链上游对技术的不断探索,如今GalaxyNote系列对于一亿像素、高刷新率、5G等技术的整合再次见证了三星对行业方向的引领。

近年来围绕手机同质化的争议从未停息,其背后正是消费者对旗舰产品的深层次需求。在性能已经可以满足用户需求的情况下,差异化优势和其所带来的良好体验是其吸引消费者的关键。三星Galaxy Note系列S Pen所具备的生产力和三星AMOLED大屏所带来的视觉体验,可以说是三星Galaxy Note系列相较于其它旗舰机型所具有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