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Unsplash,基于CC0协议!
今天听到一个不幸的消息:一位28岁的字节跳动员工“猝死”,妻子也是28岁,怀有两个月身孕,应该是刚买房没多久,还没交付,房贷每月21000多,程序员老公是经济支柱,老公没了,房贷也就付不起了,妻子想退房,回到江西老家小县城生活。
字节官方通报称该员工目前仍处于抢救阶段,目前真相不明,我们抱着求真的态度,给“猝死”加个引号。
从2013年开始到现在接近10年,互联网公司员工猝死相关新闻层出不穷。除了同情当事人的不幸之外,我们是否应该深刻反思:
我们应该如何选择与看待自己的职业生涯?互联网行业中,应该如何保证自己的人身健康,选择一个长期靠谱的职业?
我用两个模型,给你答案。
工作压力模型
著名学者Karasek曾提出过一个工作压力模型,来解释不同工作环境带来的压力。三个维度分别是工作要求,决策自由度(工作控制),和社会支持,工作压力的实质是这三种维度的不平衡,如下图。
社会支持部分的评估较为敏感,我不做展开描述。所以在上图中,我也没有考量这个因素。
这三个因素几乎解释了工作环境中所有的方面,包括生理和心理,其中两个维度区分出了四种类型的工作;
工作压力排在第一位的,是员工决策自由度低,同时工作要求又高的专业岗位。为何这类专业岗位压力最高,其实不言而喻。这种工作,也被称为“高应变”工作。
数据调研发现,相比低应变类工作,承担高应变类工作的人需要忍受2倍中风死亡的风险。
哪些职位属于这类第一种?程序员首当其冲。其次是医生、警察、某些领域的科研人员等。其实仔细想想你会发现,外卖员也属于这类职位,是不是觉得反差很大?
第二种,低工作要求、高决策自由度的工作,即清闲工作。如学校看门大爷,食堂大妈等。
第三种,决策自由度高、要求也高的工作,也可称为“主动工作”。这类员工尽管工作内容多、要求高,但是可以自由支配时间,对于工作内容也有更高的主动性,典型代表培训师、产品经理、CEO等。
第四种,低要求、低决策自由度的工作,称为“被动”的工作。这类工作更多会承受心理压力,同时相关技能在工作中会逐渐丧失。对干被动工作而言,他们经受的压力是平均水平,如收银员、高速口收费员、客服等。
我们以互联网公司各职能为例,给大家做个压力排序:
程序员>产品经理>公司客服>公司保安
从排序结果我们看出,以互联网公司来衡量,薪资正相关于工作压力。工作压力,薪资越高。同时基于模型我们也可以看出,面对职场的高压环境,我们如何破局?
如果想要维持更健康的生活状态,同时也能保证一定基础的生活质量即收入水平,可以考虑从事决策自由度高、要求也高的工作,如上文中举例的培训师、产品经理等。
这里为了避免杠精同时也做相关澄清,“产品经理”岗位早期可能确实能保证较高的决策自由度,但随着职能与管理专业的精细化,产品经理的决策自由度在逐渐降低,但相比程序员,还是处于平均水平之上的。
在此我也做个大胆想象:也许未来最好的职业,就是自由“培训师”,或者自由“产品经理”。依靠自己过硬的专业知识与项目经验,为企业提供培训与决策支持工作。
职业三叶草模型
给大家讲一个可能很多人没有听过的模型,叫做“职场三叶草模型”。
三叶草模型并不复杂,总而言之就是让个人价值动起来,让所谓的三叶草“转起来”。在个人的职业发展过程中,兴趣、能力与价值这三者的推动关系,即把兴趣发展为能力,再找到平台兑换价值,然后用价值强化兴趣。
具体怎样理解呢?我们不妨来举一个这样的案例,看看案例中的小宁是怎样推动他的三叶草转起来的。
小宁,大学毕业后考过公务员、考过事业单位,却都没考上。所幸学的是国际贸易,迫于生存压力到一家民营企业从事电商运营工作。小宁既解决了生计的问题,也开始积累起工作经验,建立起人脉关系。
三叶草从能力开始顺时针旋转:能力(所学专业)—→价值(生存需要)
做了一年多工作的小宁,日复一日地处理库存报表等工作,久而久之便产生了厌倦。小宁开始想改变现状,乐于参加活动性格开朗的他加入了公司内的企业文化推广小组,包括给内部员工讲课,宣传企业文化等。
在这个过程中,小宁对培训产生了兴趣,便积极参加公司内外大大小小的培训,不断学习提升,顺利地成为了企业文化推广小组的内训师,随手逐渐承担起人事行政部的培训工作。
三叶草的第二圈旋转:新的兴趣(培训)—→新的能力(培训)—→新的价值(成就)
培训工作得心应手的小宁,又开始不甘现状了,他希望自己能向人力资源管理层发展。小宁报读了PMP证书、培训师证书,系统学习了薪酬、绩效等人力资源管理模块,并与上司同事保持了良好的人际关系。
由于小宁的突出表现,在公司的一次岗位调整中,小宁成功地晋升为HR主管,担任全面的人力培训管理工作,实现了他向管理层发展的目标。
三叶草的第三圈旋转:新的兴趣(人力管理)—→新的能力(人力资源管理)—→新的价值(成就)
能力→价值→兴趣→能力→价值→兴趣→能力→价值……这三个要素在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中不断推动,让它们转动起来,不断地推动个人的职业生涯向前发展,这才是正确的职业发展模型。
而很多时候,我们还停留在第一维度,即依靠能力(所学专业)去获取价值(生存需要),压根没有考虑过兴趣因素。
我相信有很大一部分是没有专业追求的,只是为了获得短期的高薪回报,选择了现在的岗位,但没有兴趣因素作为你不断锻炼新的能力的催化剂,你的职业发展会极为受限。
总结
可能有的人会说,我的兴趣就是赚钱,我所要锻炼的就是赚钱能力。说出这种话的人,其实根本没有想明白职场的底层逻辑。
如今整个IT企业进入低潮期,年终奖降低、加薪减少和大规模裁员三个方面。包括企业内部的投资和外面的风险投资,都严重收紧。
大部分互联网企业抵御风险能力是较差的,所以只有两个选择——加班和裁员。这两种手段本质一样,裁员之后,在招收新员工的缓冲期,原有的工作量自然而然是通过加班来完成。
在这种情况下,“996”就成为了一个最直观的可以度量的标准。做一个改变世界的产品是很难的,但加班加点做出一个产品还是很容易的,这至少是一个积极表现。
同样,做一个优秀的职场人很难,但加班很容易。就像这句让人好气又好笑的话:“让你996的不是老板,而是身边接受996的同事。”
大部分的从业者还是很普通的年轻人,无论是从知识的角度,还是对社会认知的角度,都并不比其他产业工人高到哪里去。
很多时候,对于习惯了“996”的IT从业者,即使有选择,因为生活本身已被裹挟到一定程度,也很难放弃“996”。
所以,趁现在还有选择,尽快找到高专业要求、高决策自由度的职场领域,让自己的能力、兴趣、价值转起来,才是应对这个复杂环境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