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Unsplash,基于CC0协议!
大家好,我是潘朵拉。
杭贷资讯,是一个为大家提供融资服务的组织,通俗说就是协助大家搞钱的组织。
上一篇我们讲了赚钱的底层公式,这一篇我们谈谈个人财富创造的三重境界。
大部分中国人接触到的第一本经济学著作应该是《资本论》。
大家可能会比较诧异,那不是一本政治书籍吗,资本论全称实际叫《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大量的篇幅在讲经济学,只是其中关于生产关系和阶级的论述引发了更广泛的宣传和影响。
《资本论》中提到了生产资料的概念,指劳动者进行生产时所需要使用的资源或工具,一般包括土地、厂房、机器设备、工具、原料等等。
我们把劳动力因素加进去,衍生出生产要素的概念。新时代,我们国家把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作为五大生产要素。
要想赚钱(财富创造)就得从事生产,从事生产你得有生产要素。
绝大部分人走上社会,没有资本、没有核心技术、没有土地房子资产,唯一拥有的就是自己这个劳动力。
因此个人财富创造的第一重境界,就是出卖个人劳动力。
这是一条普适的道路。但在这条路上,有人成了打工皇帝,赚得比很多企业主一年利润还多。有的人,起早贪黑却只能勉强维持温饱。
是什么造成了个体之间巨大的差异?或者说凭什么有人能年薪百万、千万、过亿?
有人说是凭学历,可也有很多博士毕业赚的没大专生多。
有人说是凭努力,一线大厂28岁青年频繁加班间接猝死,但年薪仍远比不上打高尔夫的老总。
有人说是凭层级,做到更高位置自然比低岗位赚得多,有一定道理,但一些传统行业的高管管几百号人,待遇可能还比上市一线城市程序员。
我苦苦思索,反复推敲,最后我认为应该是凭结果。
一份工作薪酬高低,大体取决于这份工作岗位干得好和干得差所能够带来的影响力差别。
举个通俗例子,一家公司CEO凭什么赚得多,因为人家好好干能把公司带到世界500强,不好好干能把公司干亏损破产,因此必须得高薪激励。而普通一线螺丝钉,天天996,24小时不睡觉最多顶3个螺丝钉价值,躺平啥也不干,只要不故意搞破坏,最大损失就是多养了个闲人。
人们总说选择比努力重要,这背后逻辑是什么?
如下公式可尝试给出答案。
个人工作影响力=工作成果*行业加成*企业加成*职级加成*岗位加成
——行业加成。同样的工作内容,在朝阳行业收入要比普通行业高,因为有行业加成,在快速发展行业,个人工作价值产生的影响力效果被放大。
——企业加成。同样的工作内容,在行业头部企业收入要比中小企业高,是因为有企业加成,大企业影响力比中小企业大。比如同样的高管出轨事件,放在一线互联网大厂是热点舆情,放在中小互联网企业可能无人关心,由此同样的公共经理岗位在两家公司之中的待遇自然是天壤之别。
——职级加成。同一公司内,总裁工资大于部门负责人大于业务员,总裁干得好可能让企业IPO上市,干得不好可能让公司破产倒闭;部门负责人干的好,公司某个方面(产品、市场等)竞争力加强,干的不好会拖累、削弱公司市场竞争力;一线业务员干的好,多发奖金,干的不好最大的损失就是养了个闲人。当然这里的差,不包括刻意捣乱,那是刑法约束范围,不是本文讨论的正向激励范畴。
——工种加成。从工作成果是否可一次投入循环受益、是否具备规模效益角度,举几个普遍高薪的职业例子,IT、金融和部分中介销售、产品经理。IT岗位,属于工种里面附带技术加成的,互联网IT技术是促进效率提升的,同时IT的工作成果基本都可以一次投入、低成本复制,开发一个系统、一款游戏,前期投入后,可以相对低成本运营。金融和部分中介销售,有时候在操作非常大的标的,基金经理管理几十亿的基金,即使只收取1%的管理费,其薪酬也非常可观。一线城市房产中介,在买卖几百万、上千万的房产标的,并且这种买卖非常高频,产生的中介费也非常可观。产品经理,设计开发出一款好电子产品,可以大规模生产销售上百万台。
时间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每个人只有24小时,除去休息时间,普通人努力的程度无法拉开指数级的区别。
但选对工种、选对行业、选对企业、到更高的岗位上,一系列的乘数效应,可发挥巨大的杠杆作用。
我们还常听到一句话,错把平台当能力。
个人的成绩是借助平台发挥作用的,在加成指数1000的好平台出1分力可以做出1000的成绩,在加成指数20的平台,出10分力只能做出200的成绩。缺乏了特定平台的支撑,工作成效大打折扣。
小结
回到上一篇我们提到的公式:
个人财富创造=资源*方向(认知力)*作用形式
绝大部分人开启自己的财富创造从出卖个人劳动力开始,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
这里面资源就是自己,方向(认知力)是自己的抉择,作用形式是出卖老劳动力。
努力是基础,选择是关键,薪酬看影响,希望大家都有一个好平台发光发热,把自己卖上个好价格。如果初入职场,懵懂不知怎么选,在内心问问自己,选潜在影响力最大的那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