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电商 正文

阿里的高点究竟在哪里

扫码手机浏览

00:00
--:--
很多人分析阿里上市后的的美好前景,或者是诸多隐忧,本文试图用另外的思路尝试分析未来以阿里为领头羊的电商平台的发展轨迹和路径。阿里的核心收入主要来自于实物商品成交,以及广告投放,其他的收入都是寄生在···

图片来源@Unsplash,基于CC0协议!

很多人分析阿里上市后的的美好前景,或者是诸多隐忧,本文试图用另外的思路尝试分析未来以阿里为领头羊的电商平台的发展轨迹和路径。

阿里的核心收入主要来自于实物商品成交,以及广告投放,其他的收入都是寄生在此基础之上非实物商品成交的诸多服务,无法衍生出庞大的收费基数或发展到大基数收费基础时间过长,难以定性定量,这里暂不表。

大家都知道,中国实物商品产能过剩严重,大家也知道,短短20年里,中国的商业地产因多种原因,发展的有多么的无耻低级和粗放,涸泽而渔。在非常多的方面,似乎这个民族除了透支不断透支,眼前只顾眼前之外,挖地三尺层层扒皮。这两个原因,是我认为这个时代赋予阿里成功的诸多核心原因不可忽视的核心点。

实物消费商品行业因为产能过剩,信息化程度低,外贸模式短平快赚钱容易,作坊式工厂众多,市场足够大,从业者素质残次不齐,产能升级没有全行业的精细化共同努力,导致升级不能,竞争残酷而激烈,从05年开始,中国主要的实物商品制造业就进入了漫长的去产能的过程中,资本净流出,进入房地产和金融行业寄生,如果不是电商行业的异军突起,导致的资本投资路径泽被到了制造业,如果没有万能(恶)的4万亿,其实去产能的过程远不需要10年时间至现如今的表现,从过去制造全世界需要的商品,到外贸不振部分出口转内销,加剧了国内零售环境的恶化。痛苦的去产能的过程,时至今日依然没有改善。恰恰是线下渠道的饱和和商业地产抬高的门槛,促使了电商火爆一时,竞争日趋激烈。这是大的产业背景导致的。

阿里的成功是在这个客观的大的社会产业背景下的崛起。可惜的是没有发挥领头羊的智慧,构建出类似3赢5平2输的格局,实际上构建出了1赢9输的商业模型,将自己跟社会零售消费品行业大势牢牢捆绑,枉论其他市场参与方输赢,阿里稳赢的模式。至于输家的代价,阿里道义上或者是商业上可以完全置之不顾的。但这并无碍于阿里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

说到这里,阿里已经跟全社会的零售消费品大盘牢牢捆绑,阿里的荣衰已只跟一个指标正相关,那就是全社会的零售消费大盘。除非,阿里做了极端得罪消费者的事情,遭到相当大比例的消费者的彻底淘汰,当下看,这其实并不是完全不可能的,消费者确实线上消费比例在日益提高,可是在阿里系,消费者粘性,可支配收入实物消费在阿里系下的金额比例((生活服务类不在此列))是可预见到趋势下跌的,现在买和卖,供需之间的有效对接方面的用户体验已经全面恶化。过去的“评价+DSR+历史成交记录+信用制”,因为商家端业务下跌的越来越凶,刷单等原因在消费者心中广为人知,消费者的信任成本越来越高。TOP的KA商家即使在疯狂扶持的情况下,依然增长乏力。而杀入战局的进入梯队的商家除了传统品牌挟线下优势在线上粗放躺着赚钱吃老本之外,淘品牌,线上新生进入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近3年罕有。

阿里的流量竞拍模式的终局,无法持续延续下去的终点,即中国零售消费品低端制造的过剩产能被挤压淘汰到跟真实的购物需求对接日止,或产能外迁形成大比例(比之前者,小概率事件,产能转移外迁历史上从美洲欧洲转移到亚太以台湾香港为代表,再到中国内地,以实际情况看,全球范围内只有印度和非洲有潜力承接全球制造产能的大盘,其他无论是从政治经济角度都无法起全局性的风浪)。届时,低端制造业不值得投资没有后续投资介入,行业利润率更多的体现在品牌端。此时,在相对匹配的产能和需求之间,流量竞拍对接只能获得对应的价值,没有产能过剩的驱使,就不会有疯狂卖货需求的商家去本能助推广告的展现和点击成本竞价。

这个趋势也会伴随着行业的成熟,行业人力资源结构更合理,信息资讯更对称,更不好被洗脑被忽悠被骗,呵护毛利和净利商家用脚投票不做无谓的竞争而淡化。当前广告出价的平台范围内的定价权,掌握在非理性人群肥料手中。新人丶不专业或无知无畏被风吹上天,今天做客服主管看看帖,明天就敢做运营总监的操盘手上这一极端的业内表现。不过这一点,不是核心,也就是说,行业的从业者再专业,只要产能过剩客观存在,广告竞价流量变现的模式,永不过时。

如果阿里不能在产能过剩淘汰的终点前,扩大基于广告丶实物商品交易的信息化,介入到更广阔的产业信息化的纵深,则当前可见峰值高点,窃以为此。欢迎探讨。

至于一下几点,1、平台容纳不下这么多,2、实物商品价格不可逆的上涨,3、境外品牌坚守价位的春天来临,竞争的比较优势凸显,收割市场,4、工厂店注定遭到相对值大比例的血腥淘汰,5、成本和价格感知中枢下移的一代或两代人会习惯性的活在过去,对未来诸多不适应。商业环境的变迁,和商业参与度,80后又一次被边缘化。乃伴生产物,直到出现大比例产能转移的新兴制造业国家,中国可复制美国模式享受新一波红利~,大约趋势如此。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