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电商 正文

“电商风云”——电商特供启示录

扫码手机浏览

特供商店代表着快被遗忘的那个世界:在渠道垄断的情况下,日常消费品会畸变为少数人的特权,然而这“特供”却在电商的环境下悄然再生。特供商店是那个快被遗忘的时代的一个缩影,然而这终将逝去。商业活动的首要原···

图片来源@Unsplash,基于CC0协议!

特供商店代表着快被遗忘的那个世界:在渠道垄断的情况下,日常消费品会畸变为少数人的特权,然而这“特供”却在电商的环境下悄然再生。

特供商店是那个快被遗忘的时代的一个缩影,然而这终将逝去。商业活动的首要原则是消除信息不对称。因为在渠道垄断的情况下,日常消费品会畸变为少数人的特权,特供商品是市场信息阻塞的产物。

因此在一个健康的市场经济里不会存在特供,如果有,那就只能是一种商业阴谋。现今的中国却依然存在着这种问题。曾几何时传统电商的出现,可谓是黑暗中的一缕曙光,解决了部分信息不透明的问题,为消费者创造了渠道畅通的红利。但在盘根错节的零售体系面前,传统电商却又逐渐成为老问题的新受害者。典型的特征就是所谓的“电商特供”。

“电商特供”的缘起缘灭,一场中国零售渠道颠覆史

2012年,国美受到电商冲击,首次出现亏损。6个亿的亏损额,让国美开始下决心绝地反击。一开始,反击的主要策略是将线上的用户拽回线下。因此,国美一直以警示“线上购物有风险”为主要营销策略。遭到披露的电商问题,则包括了送货不及时、订单可能被取消等等。

这些虽然是电商行业的老毛病,但对于消费者来说,仍然不是什么真痛点。但两年后,国美终于抓住了一个真问题。2014年,国美搞了一场主题为“净化网络消费”的新闻发布会。对着到场的媒体记者,李俊涛首度提出了“电商特供”的问题。

什么是“电商特供”,举个例子,同样品牌型号的彩电,线下零售店用的是韩国ISP屏,而线上电商销售的则用的是普通LED屏。因此,李俊涛当场得出结论,(电商专供机)“很差很差,问题很多”。因此在消费者眼里,电商特供商品成为了一种低价低质的代名词。

“电商特供”最早出现于家电行业。2007年,电器行业逐渐开辟线上销售渠道。品牌们为了避免电商冲击线下渠道,从而生产出了“电商专供款”。

那几年,在中国的线下实体店内经常看到一种奇怪的现象,总有一下顾客,拿着手机仔细审视商品,还会仔细记录产品型号和参数,但是转头就去线上购买商品。因为他们将线下店铺作为产品体验和比较中心,然后在网点下单,因为他们觉得网上购买一定比线下实体店便宜。

天下没有容易的霸王餐,当辛辛苦苦开的实体店铺变成了他人的试衣间,很快,昨天还拿着大喇叭互喷的实体店们团结了起来,严防死守“打样族”。2008年,有个虎扑直男兴冲冲拿着刚发的工资去买球鞋,准备先拍几张自拍时,却遭到蹲守一旁的店员大声呵斥。

不明就里的直男们当场就怒不可遏,立马跑回家在虎扑上搞出个热门讨论帖,“大家说,现在店铺买东西不让拍照,是不是犯法了?”立刻有了一千多条跟帖,直男们讨伐店员们不懂普通群众占便宜有多苦,反倒没几个人愿意替月薪买不到一双球鞋的店员们辩解两句。

线下和线上渠道打得火热,品牌商也左右为难。很多品牌商原本想着先坐山观虎,没想到从2007年到2011年,四年之间,电商零售的市场规模却翻了三倍。

线下零售渠道有点扛不住了,于是掀起了一场抵制线上渠道的热潮。夹在中间的品牌制造企业,只能想办法妥协。很多家电企业灵机一动,针对不同线上线下不同渠道,分开供货,这样对两边都有交代。一时间,各大电商上线了一大批标示着“电商特供”的产品。

但消费者很快发现,所谓“特供”根本不是什么特权,反而是一种“歧视”。买生活用品,电商专供的纸巾总要薄一些,买衣服,线下店的好看款式线上基本没有,而电商特供款却基本上都是过时的老款。

这种“低质低价”的营销策略显然有悖常理。在产品质量上做一点小手脚,既不能有效降低成本,也不能算是独立的新产品线。花了高价在线下买单的消费者不会更开心,花了低价的消费者反而杯弓蛇影。

线下可以达成垄断,有信息不对称,商品就可以卖得更贵。为了保护这种利润空间,一些品牌商就动了些手脚,偷偷降低线上供货的品质,上线低配版,或者是用老款伪装成新款来去库存等。这样一来,线下渠道商们就有了理由继续卖高价。但这些品牌商们很快会发现,自己犯了个商业大忌。从“线上特供”到“线下同款”。消费者会往更便宜的地方去,并不意味着消费者就应该买便宜货。消费者会各取所需,但并不意味着消费者就应当被分为三六九等。

线上商品会更便宜,是因为电子商务让信息变得透明了,商品回到了真实的市场定价状态。这才是电子商务掀起的零售变革的本质,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平,靠线下渠道垄断来制造价格小黑屋的零售策略,将成为过去式。

“电商特供”四个字变成了“低价低质”的代名词,这其实是让品牌商输在了零售变革的起跑线上。用户不仅不会被逼到线下去,而是会选择换一个新品牌。因为网络只是商品销售的渠道之一,并不是一个特殊渠道。

真正满足用户需求的特殊定制商品,才是零售行业的未来。在渠道变革面前,中国制造企业面临着一致的困境:无法抛弃传统渠道的依赖,又缺少进入新渠道的方法。曾经的“电商特供”是一种以为可行的妥协方案,既不伤害线下渠道的利润,又能够掌握线上流量。但如此一来,很多制造企业也丧失了拥抱变革的主动权。这正是品牌商担忧的现实:传统电商降低了制造业的利润,却没有提供新的发展方向。

然而,人是一种求变的生物。用户通过电商平台提出和聚集需求,而品牌商则就此“按需生产”,将需求规模前置,塑造新的品牌形象。1970年,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在《Future Shock》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一种全新生产方式的设想:以类似于标准化和大规模生产的成本和时间,提供满足客户特定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四十七年后,这套被称为“按需生产模式”的构想,逐渐赢得了更多认可。2017年,普华永道在一份关于全球制造业未来的研究报告中,将“按需生产”称为是制造业的下一个关键点,“未来五到十年,所有行业的制造企业都将卷入一场争夺战,力争根据客户需求进行有效生产”。企业需要的,是借助平台力量,完成按需定制的转型,从歧视性的“电商特供”,升级到“消费者特供”。

革命的目的,从来都不是为了制造平均主义。革命是满足此前未被满足的需求,是为了让所有人都能在新生态里各取所需。

拼多多于去年底开始尝试C2M模式,试图推动制造业改革之后,今年开始,包括京东、阿里巴巴在内的多家电商平台纷纷拥抱C2M按需定制的模式。阿里巴巴宣布通过天天特卖构建了自己的“C2M生态”,要在未来通过数据化升级100个地方产业带。京东更是将C2M作为了今年618的主要发力点之一。在618期间,京东开始在平台上推行京造系列,首期扶持的京造保湿巾已成为平台爆款之一。

时代潮水一旦变化,往往是方向上的彻底颠覆。一时河东,一时河西。从一开始面对电商渠道的变革,试图把正在上网购物的消费者拽回线下,为此不惜发明出“线上特供”的产品试图蒙混过关,再到如今,制造企业终于明白,决定消费者最终会涌向何处的,是哪一个渠道能够忠实反映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如果有一种新电商模式,企业有机会根据消费者需求来进行产品定制,从“为渠道商生产商品”,变为“为消费者定制商品”,从而冲到一场革命浪潮的最前沿,那么,谁也不会坐等机会白白流失。

当一种线上渠道成为主流渠道,未来决胜的关键因素,是谁能够沉入产业链,去真正地改造和推动制造业升级。而这也正是京东、阿里巴巴正在转型的方向。于是,“电商特供”的出现、消失和再度重生,背后是中国制造业的彷徨与进退,是旧的商业阴谋最终消失于浪潮之巅,也是关乎未来命运抉择的一次先行挑战。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