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电商 正文

如果连知识的分类你都搞不明白,那更别谈学习了!

扫码手机浏览

00:00
--:--
在讲结论的类型之前,首先跟大家讲一个大点的概念——知识的分类。知识的分类有许多种说法,甚至有人说,比知识本身的内容还要丰富。这个说法夸张了一点,但也证明人们努力想弄清楚知识究竟有多少种。哲学家波普···

图片来源@Unsplash,基于CC0协议!

在讲结论的类型之前,首先跟大家讲一个大点的概念——知识的分类。

知识的分类有许多种说法,甚至有人说,比知识本身的内容还要丰富。这个说法夸张了一点,但也证明人们努力想弄清楚知识究竟有多少种。

哲学家波普尔有一种分法,他认为知识有七种:

第一种是常识。这是日常生活中形成,简单、实用的知识,没有它你连一个正常、普通人的生活都过不来。

第二种,经验性知识。大部分的专业知识属于这类,它包含了许多规律性的东西。

第三种,神话与传说。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神话与传说,大家都知道是假的,但我们不能没有它,没有,生活就变得乏味。这种知识解决了人类创意与趣味性、好奇性的需求。

第四种是科学知识。这是在前面几种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反映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波普尔强调,科学知识是可以“证伪”的,如果不能证明它的可错性,那是是科学知识。

第五种知识是哲学。

第六种是艺术知识。

第七种是宗教。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世界经合组织提出了一个非常权威和知识分类。他们把知识分为四类:事实知识、原理知识、技能知识、人力知识。这也是非常好的分法。前面我刚才也讲过一种分法:知识分为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

这里我还要特别讲一讲结构性知识的问题。以前我读过,想要写一本书名叫《三的智慧》的书,把古今中外的思想家、理论家的“三分法”理论与学说进行汇总。我把这些“三分法”的理论与学说称为结构性知识,因为它们为思考问题提供了发散的框架。

举个例子来说。有一次口才培训课堂上,学习研习钻石法则,我安排了一个练习项目:台下的同学提问(立题),台上的同学以三点式回答。有一位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怎么看待“久病床前无孝子”这种现象?台上的同学一时语结,回答不上来。

稍微停顿之后,他解释了这句话的大概意思,以及因为长久以来有这种现象存在,所以才出现与流传这么一句俗语——虽然这不是一个好的现象。后来,他也立题“怎么做到久病床前有孝子?”从晚辈应该如何孝敬、赡养生病的父母讲了三点看法。看似勉强过关,但暴露出整体知识欠缺与分析问题知识结构不清晰的问题。

也有同学当场问我:“如果要讲为什么会出现‘久病床前无孝子’这个立题,该怎么来回答呢?”

我接着给同学们讲到了结构性知识的积累与运用问题。

梁漱溟先生被称为“中国的最后一位儒家”,他曾经在《东西方文化及哲学》一书中指出,人的生活包括了种种方面,概括起来,不外三个方面:

(一)精神生活方面,如宗教,哲学,科学,艺术等。宗教、文艺偏情感,哲学、科学偏理智。

(二)社会生活方面,我们对于周围的人——家庭、朋友、社会、国家、世界——之间的生活方法都属于社会生活,如社会组织、伦理习惯、政治制度和经济关系。

(三)物质生活方面,如饮食、起居等种种享用,人类对于自然界求生存的种种活动就属于这方面。

梁先生以这个知识框架来分析人类的日常生活,更拿这个框架来分析东西方的文化的差异与先进和未进。我在这里讲出这个的目的,就是要告诉各位同学,平时要积累知识,而且要积累一些结构性知识,这样就有利于在思考与讲话当中运用。

拿梁先生的这个框架,我们就可以分析“久病床前无孝子”的原因,即为什么会出现久病床前无孝子这种情况?原因有三,也即父辈久病卧床会给晚辈带来如下三个负担:

第一,物质生活方面,增加了晚辈的经济负担,治病从古至今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第二,社会生活方面,增加了晚辈的生活负担,比如得花费很多时间来照顾,有可以疲于奔命。

第三,精神生活方面,增加了晚辈的心理负担,而且破坏了完美家庭生活的温馨浪漫氛围。

虽然,我们可以从道德上谴责那些不肖子孙,但是现实却是残酷的。有一句老话,也是一副对联,我觉得讲得非常深刻,据说出自清代王永彬的《围炉夜话》。话是这样说的:“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少完人。”在这里说这话,不是为不肖子孙开脱,只是说有些时候确是力不从心,理解万岁。

回到前面的话题。我以梁漱溟先生提供的知识框架,对久病床前无孝子的原因作了三个方面的分析,大家觉得对不对?是不是很有道理?而且,大家一定要记住,“物质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这个框架还可以用于很多话题的分析。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

推荐文章